很多人認為,喜歡到處亂跑是孩子的天性,這彰顯了孩子活潑外向的個性。但其實,安坐是孩子非常重要的先備技能之一??傆幸恍﹫龊?,需要孩子能夠安坐,比如在桌面教學的時候,比如在學校上課的時候??蛇@時孩子怎么都坐不住,該怎么辦呢?
STEP1:根據場景需要,明確安坐行為目標
媽媽希望孩子能夠在康復室里安坐一節課,那么該行為目標可能會定義為“當康復師發出‘手放好’的指令后,孩子可以在2秒內獨立把雙手疊放在桌上,并且安靜的坐在椅子上30分鐘”。
STEP2:觀察孩子表現,明確他的行為基線
經過觀察和數據統計,媽媽告訴我們,四歲的康寶可以聽從“手放好”的指令,獨立把雙手疊放在桌子上,但他的安坐只能維持2分鐘,進入桌面教學后,就會開始出現小動作。而兩歲半的語寶根本就不聽從指令,如果硬要拉過來坐下,他甚至會嚎啕大哭。
STEP3:收集更多信息,考量行為背后的原因
我們通常會從4個角度來了解問題:
① 生理因素
孩子是否存在感覺敏感或是感覺尋求?孩子的肌耐力怎么樣?最近有在使用什么藥物嗎?如果孩子長期興奮多動、難以停歇,我們會建議家長先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② 環境因素
對孩子來說,桌椅的高度是否合適?材質是否舒適?發指令時,都在做什么,環境中是否有其他的因素影響了孩子的注意力?
③ 兒童能力
孩子當前的各類能力水平如何?尤其是要針對了解孩子當前的認知理解能力、溝通技能和社交技能。
④ 行為描述發指令前,孩子都在做什么?孩子拒絕安坐或是出現小動作之后,不同的家庭成員都怎么應對,是否有效?孩子想要通過這些行為達到什么目的?
STEP4:結合實際情境,設計個性化干預計劃
通過與媽媽的深度溝通,我們為兩個小寶貝設計了截然不同的干預計劃。
① 四歲的康寶
我們發現,在吃飯的時候,康寶可以獨立安坐20分鐘,并主動完成進餐。因此,我們判斷康寶具備安坐的能力。而每當媽媽進行居家干預訓練的時候,康寶的小動作就層出不窮,導致媽媽不得不暫停項目。
通過完整的評估,我們發現,當前的居家干預訓練內容對康寶來說都不算難,孩子之所以通過小動作來逃避訓練,是因為媽媽在以前的訓練過程當中沒有做到及時的輔助和強化,讓孩子感到“怎么做都做不好”“好不容易做對也沒有獎勵”,因此產生了抗拒的心理。
所以,我們定制了恰當的強化計劃表,確定強化物等級,并將每一個項目的輔助方式和輔助等級都羅列出來,通過示范和操作反饋幫助改善媽媽的操作,讓孩子能夠建立自信心。
② 兩歲半的語寶
在吃飯的時候,語寶需要奶奶追在后面喂飯,總是在被其他的物品吸引,拒絕坐在椅子上,但是會坐在客廳的地毯上。
通過評估和觀察,我們發現,對年幼的語寶來說,桌椅的高度和材質都會讓他感到不適。而且家庭成員長期的順從,也讓他養成了“不坐下好像也沒關系”的習慣。在媽媽換了更合適的桌椅之后,我們設定了一個讓語寶“坐下”的干預計劃:
讓媽媽將孩子感興趣的物件都收納起來,確保環境的安靜和干凈。然后我們在桌子上放置語寶的偏好物,通過玩具本身的聲光電和我們玩耍的快樂聲響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想要玩,就需要來到桌子旁邊,我們此時輔助孩子坐下并且迅速用玩具轉移注意力。這個階段孩子可以拿走,但是使用計時器,玩30秒后計時器響起,媽媽收回玩具。語寶需要再一次回到桌旁坐下,才能拿到玩具。當孩子可以獨立坐在桌旁,這個階段就算是通過,然后進入下一個階段,只能在桌面進行偏好活動。
通過對行為循序漸進的塑造,逐步讓語寶建立安坐的能力。
最后要說的是,孩子的家庭干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家長要有耐心,不能因為短期內沒有明顯的效果就不再繼續或者這個干預方法鍛煉一段時間后又轉換為另一種方法,這都是不明智的。提升孩子注意力和改善多動傾向,需要家長引導孩子堅持訓練,不能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