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長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孤獨癥譜系障礙(ASD)時,往往會傾盡全力嘗盡各種方法進行早期干預訓練。
已被證實有效的應用行為分析(ABA)是最受家長認可的,可在實行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會發愁:“為什么我用ABA干預孤獨癥孩子效果很差?”或者“ABA干預不起作用,該怎么辦?”
所有家長都希望幫助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但是在給孤獨癥兒童進行干預的過程中,大家往往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什么是最好的幫助方式?哪些步驟是有害的?今天,我就來和家長聊一聊在給孤獨癥孩子干預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幾個的誤區,希望家長們都能成功地避開這些“坑”,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康復效果。
一、過度干預
很多家長從孩子得到診斷以后就有一個誤區,認為經過干預以后,孩子就會變得正常。同時,在強調早干預、早康復的背景下,家長們往往會害怕錯過寶貴的黃金時期,因此,在確診之后,就會給孩子報上各種干預訓練課程。
我曾經遇到一個家長,他的孩子上午在一家機構上早期密集干預課程,下午在另外一家機構上語言提高班,晚上還要上感統課。除了周一至周五的課程,周末的時候,他還給孩子安排了社交集體課。
每天我就看著這個孩子在不同的訓練班和干預機構流轉,小小年紀,眼眶上掛著兩個大大的黑眼圈。家長雖然也很心疼孩子的疲憊,可是他更害怕如果不在早期提高孩子的能力,以后就會害了孩子的一輩子。
同時這個家長還有一個學習誤區:重認知輕社交。由于我國主流教育體系著重學業,這種教育模式似乎也影響到了孤獨癥孩子的干預模式。很多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基礎認知和語言能力,卻忽略了對于孤獨癥孩子來說,缺乏社交技能是他們的核心障礙,以至于孩子到了學齡階段還不知道如何進行基本的社交,比如如何維持眼神,如何引起別人注意,如何開始話題,如何維持對話。
其實孩子也是人,該干預的時候干預,該玩的時候還是要玩,要讓他有“獨處”的時間,千萬不要“過度干預”,否則就把孩子干預成機器人了。
家長可以讓孩子學會互動,不僅要跟大人互動,還要跟同齡的孩子去互動,不僅要在封閉機構里互動,更要走出去融入戶外活動。同時,家長也可以利用、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孩子跟同齡的孩子接觸,例如組織郊游活動或者生日會等,讓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學會跟同齡人溝通。
二、刻板使用ABA
很多家長對于ABA 的理解就是桌面訓練。這是因為很多時候他們接觸到的機構都是在做桌面訓練,他們就模仿著在機構觀察到方式,回家照做??墒撬麄儧]有系統學過ABA的原理,只是在生搬硬套。
舉例來說,忽略泛化訓練。
例如,教孩子蘋果,桌面教學就只會用卡片,雖然孩子會選擇正確的蘋果卡片,可是孩子不認識超市的蘋果,不知道蘋果還有綠色和黃色,也不知道自己吃著是切開的蘋果。
其實,ABA是一門研究人類學習和行為基本規律的科學。這就像萬有引力定律。如果行為得到強化,行為就會上升。如果沒有得到強化,行為就會下降。ABA包含了一系列具體的教學方法,根據孩子的不同能力與階段,策略也會靈活運用。因此不建議家長把在機構觀察到的桌面訓練方式,直接套用在家庭環境中。
家庭環境不同于機構,不適合結構化教學,反而可以利用環境優勢,使用實物。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興趣愛好,利用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切入,提高孩子學習的動機。例如,機構在用桌面訓練教孩子蘋果,那家長就可以在超市的時候教孩子蘋果,或者利用孩子的需求,引導孩子要求蘋果,做到機構和家庭互相配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機會,并不說只有在桌面上才能教學。
三、重復指令
很多家長都會習慣性對孩子重復說指令,認為只要我一直說,孩子就會做了。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習慣性忽略你的指令,在孩子的潛意識里會覺得:反正你會一直說,我根本就不用注意聽。
首先,想要孩子執行指令,家長要先確認了孩子的注意力,再下達指令。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可以輕輕拍一下孩子,或者用手引導孩子的眼神。同時,指令應該是簡單而清晰的,太過復雜的信息也會容易導致孩子忽略你的指令。例如,“把你的鞋子穿上”比“快點,你趕快穿上那雙,在穿了之后你從不會放好的鞋子”更簡單,更清晰。
此外,很多時候孩子忽略指令不僅僅是因為注意力的問題,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不會做。所以家長下達的指令應該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圍內的,或者降低任務難度,或者提供輔助。只有當孩子感覺不難做,才會執行指令。
四、一直仿說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語言發展賦予了極大的關注,但也存在一些認識誤區,認為只要孩子能說話了,他就好了。因此會大量地用仿說的方式教孩子??墒呛芏鄷r候,孩子只是你說什么他就說什么,完全不理解說的話的意思,更多的時候只是鸚鵡學舌,不會發展成獨立的語言能力。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孤獨癥的孩子,他會模仿媽媽的話去和康復師打招呼,可是從來不會自主和別人說“再見”。另外一個孩子會復誦《汪汪隊》的一大段臺詞,可是他不能在口渴的時候向他人提要求,“我要喝水?!边€有更多的孩子是在不恰當的時候唱歌,說廣告詞等。
這些孩子都是通過大量的仿說練習,形成了這種刻板的語言模式。
想避開這個“坑”其實很簡單,多利用生活環境和動機教孩子說話。例如,在孩子口渴的時候才教他說“我要喝水”,而不僅僅指著卡片學習。同時,家長要善于利用手勢提示和視覺輔助,不要每次都用語言引導。例如,當孩子會仿說“我要喝水”后,下次就不再提供完整的語言示范了,而是手勢,口型。只有結合動機和退除輔助的教學,才能養成孩子主動的語言技能。
五、盲目“加碼”
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干預效果都是籠統的感覺,沒有數據,沒有分析,只是主觀覺得“變好”。也是因為這種自我感覺,他們就想增加更多的項目和計劃來幫助孩子其他的領域。
通俗的講,他們就是在盲目“加碼”。
可是這樣太快地做了太多的改變,不利于孩子鞏固和泛化已經習得的技能,難度太高的目標也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反而會造逃避的反應,最終孩子的進步和正向反應也會逐漸減少,反而得不償失。
一個很常見的例子是,孩子剛學會說“蘋果”“薯片”,也學習了顏色和大小的概念,家長就要求孩子說“紅紅的蘋果”“大大的薯片”。雖然孩子確實已經學會了這些概念,可是當下孩子暫時還沒有說出5個字節的能力。因為覺得太難了,孩子就開始不說話了,甚至逃避做其他任務。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和康復師溝通,根據孩子的能力,確定學習目標和方法。記錄并分析數據,按照孩子的節奏學習,而不是家長的自身感覺。其實孤獨癥孩子學習是需要大量的重復練習的,如果盲目“加碼“,孩子反而會退步。希望家長都能多一點耐心,一步一腳印,不要小看每次的小進步,一點一滴的進步都是孩子和家長,還有團隊的共同努力,每一次進步都是值得慶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