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孩子的能力有多大差別,只要家長迎接挑戰、積極行動,及早讓孩子接受科學的康復訓練,我們的孩子一定都會進步、慢慢變好的?!?/span>
兩年前,從不理人、無回應,經過近半年的機構+幼兒園+家庭干預,孩子有了巨大的變化。
今年九月,為了改善孩子的專注力和精細運動,球球(化名)媽媽再次選擇讓孩子進入福州實證中心做干預。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分享中。
01 第一次干預:嘗試,未知,驚喜
“和孩子對視、說話,他都不理不睬?!?/span>
“孩子對聲音比較敏感,突然聽到很大的聲音或者很尖的聲音時,他會立即捂住耳朵,但是別人叫他名字或者是和他說話時,他卻一點反應都沒有?!?/span>
“他不愛主動和小朋友一起玩,但小朋友如果來找他,他也會和小朋友一起玩?!?/span>
2020年3月,球球剛上幼兒園小班不久,園長便提醒我:孩子可能存在發育異常,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4月上旬,市兒童醫院評估結果顯示:發育遲緩,2歲9個月的球球,最終綜合智齡顯示只有1歲9個月。當時醫生建議我們盡快帶孩子做干預。
“干預”——一個我第一次聽說的詞兒。之前從來不知道還有專門給孩子做特殊干預的地方。
如果不給孩子干預,任由“天然發展”,孩子會怎么樣呢?我不愿去想象。
孩子干預過后真的會比不干預好嗎?我不知道,但我覺得應該要去試一試。
糾結許久后,基于口碑、離家距離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量,最終我決定讓球球在康語福州實證中心做干預,并且在咨詢師的建議和經園方的同意下,我們采用了“半天幼兒園融合+半天康復機構訓練”的模式,同時我也爭取到了幼兒園陪讀的資格。
球球的康復之路就此開啟,一切都充滿著未知的不安。
好在,機構的康復師足夠專業,孩子年齡小學習吸收能力尚可,這條路走得還算順利。
從課堂規則意識薄弱,總是喜歡爬上爬下,到會聽老師指令了,呼名有反應了;
從一個感覺什么都不懂、不會說話的小孩,到能夠大聲說話,敢于作自我介紹,表現欲變得很強;
......
2020年5月-2020年9月,為期4個月的干預,球球總是在不斷的給我驚喜??梢哉f,每天我都能看到他一點點在進步。
幼兒園的老師也很驚訝:“簡直不敢想象,短短幾個月時間,便可以產生如此大的變化?!?/span>
02 第二次干預:堅定,突破,期盼
孩子成長的路上又遇到了新的“關卡”。
2022年7月底,突然得知孩子此前就讀的幼兒園要停辦,我開始慌忙地物色新的學校。
三個問題僅回答了一個,回答問題時眼睛不會看著老師,甚至遇到不會回答的問題時還會到處亂跑。
在第一所意向幼兒園面試的環節中,球球的表現并不好。
“回去等消息吧?!庇變簣@園長的一句話,讓我的心里像針扎一樣,很不是滋味。
她雖然沒有明確表示拒絕,但從她的話語中我能夠感受到她對孩子的嫌棄與偏見,當時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所幼兒園很不“友好”。
果不其然,直至開學來臨之際(8月28日),園方的通知才“姍姍來遲”,但我已另有打算。
不過從這段不愉快的經歷以及孩子在新學校的表現,我也再次認識到了孩子身上的不足,特別是在專注力和精細運動能力兩個方面上。例如:
球球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比較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響,抗干擾能力較低;
在打開筆蓋時,球球無法用手指打開,會用手掌代償;
球球在工具的使用上存在困難,無法靈活運用剪刀,無法按照規定要求將紙剪開;
球球的寫字控筆能力很差,眼球運動和力道控制發展不是很好。
于是,9月17日,時隔兩年,我帶著5歲1個月大的球球再次來到康語福州實證中心,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OT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和精細運動能力能有所突破。
有了兩年前的經驗,這一次我信心滿懷。我相信孩子可以變得更好,而我能做的就是盡量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和空間。
03 孩子還小,長大就好?NO!及時干預,才有出路
“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很正常,長大以后自然就好了?!鄙磉叧钟羞@種觀念的人并不在少數,一句“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似乎變成了孩子無憂成長的保護傘。事實上,大人越是這么想,將來吃虧的肯定是孩子。
作為孩子的家長,首要的負責人,要是你也把這種教育觀念列入自己的育兒寶典,就由著孩子“天然發展”,那么風險就來了。
試想,如果在幼兒園時期發現問題不解決,孩子以后到了小學怎么辦?如果孩子長大后也沒好呢?找誰說理去呢?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任何知識、技能的學習,都處在起步階段,不經過努力的進取,長大也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就好了的。
就像球球,如果他沒有及時接受干預,或許他現在依然是一個沒有呼名反應,什么都不懂的小孩。
家長的選擇,往往決定著孩子的命運和人生走向,我不敢不重視。
自我安慰,并不能解決問題?!翱梢愿淖兊娜ジ淖?,不可改變的去改善?!边@是我最想跟家長們說的,也是我正在堅持做的。
現在,球球手指的力量變得更加有力了,手指的靈活度也有了提高,可以用筷子夾東西,可以扳著自己的手指頭準確地數出1、2、3、4、5。
干預及時,干預得早,孩子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
04 愛,能夠撐起所有!做好家庭干預,康復事半功倍
當然,孩子的干預光靠機構是遠遠不夠的,最后一定要回歸家庭訓練。
老實說,在家庭干預上,我并不是一位優秀的家長,特別是干預初期孩子不配合做訓練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要發脾氣。
但漸漸地,我也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我學會著如何去與孩子相處,如何去提高孩子的訓練配合度。
比如我發現,在進行家庭訓練時,我就得和孩子“較真”。如果我每次都是笑臉相對,球球反而會以為我在和他開玩笑、和他玩,他就不會認真對待訓練。如果我用一種嚴肅的態度去對待,讓孩子意識到只有把事情完成后才能去玩或者是得到想要的東西,球球就會好好地配合完成任務,不敢跟我打馬虎眼。
康復師也有告訴過我,球球對喜歡的東西很執著,但家長一定要有原則的進行滿足,不能說所有的東西想要就給,我們可以在孩子把事情做完后再給他,學會與孩子約法三章。
另外,我們家長也要學會尊重孩子的興趣,尊重孩子獨立行動的意愿,不要怕孩子獨立做不好事情而壓抑孩了獨立活動的要求,而是要抓住機會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比如今年國慶節,我發現球球對洗碗感興趣,就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干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小板凳......”最近,只要吃完飯,球球就會馬上登上小板凳高興地學著大人的樣子去洗碗了。
哪怕孩子只有“三分鐘熱度”,只要不是危險的事情,也不妨讓他多嘗試。
作為家長,我們確實需要讓孩子接受專業的、系統的干預,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孩子的康復訓練是一個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我們要做好我們該做的事——家庭干預,進行多場景、多方面的訓練,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