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印發0-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干預服務規范(試行)的通知》。這是首次由國家層面發布的關于孤獨癥篩查干預的規范文件,明確提出了0-6歲孤獨癥兒童的健康教育、篩查、診斷、干預康復流程和標準。
10月10日,第3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深圳市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發布了《住有所居的權利:深圳市精神受障者居住及托養需求現狀調研》,倡議全社會和政府確保精神受障群體的居住權和托養需求。同時,還發布了《深圳市心智障礙者社會支持導航手冊》,分為“0-6歲”、“7-17歲”、“18-40歲”和“通用資訊”四部分,涵蓋心智障礙群體需要的各種資訊、法律法規以及深圳全區域的支持資源。
由此可見,孤獨癥兒童的康復問題已經越來越多地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這絕對是一件大好的事情。但是,如何保證康復過程中效果的最大化呢?不論是作為家長還是專業從業者,這都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一直以來,從診斷到康復再到回歸社會,從醫院、家庭、機構再到學校以及社會,往往都是一個各自為政、互相割裂的存在,我們應該深思一下:我們究竟應該秉持一種什么樣的康復理念來踐行這一過程?康語的“四元康復”理念或許能夠為機構、從業者和家長指出一條相對正確的路徑。 “四元” 康復理念 2022年9月9日,在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四川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福州市殘疾人聯合會的指導下,康語發起“99守星日—2022年第一屆燈塔計劃”公益活動。在此次活動中,康語提出了“四元”康復理念,即從醫學本源出發,結合兒童的發育發展成長規律,挖掘“機構、家庭、學校、社會”四維場景下的干預新技術、新方法,運用數字技術循跡康復過程,實現“能力評估、康復計劃、干預實施”全過程數據可視化,并通過數據剖析干預方法的有效性,助力精準康復。 △康語“四元”康復理念 那么,基于此理念,我們在現有的康復模式下應該做什么樣的努力呢?
1 機構干預
經過多年的發展,作為康復計劃的制定者&執行者,全國各大機構在兒童康復事業上的付出與努力已經是有目共睹,但依然存在干預技術、管理水平、過程的科學性參差不齊等急需改善的問題。 我們可以借鑒國內外高水平機構,他們能夠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是康復督導體系,包括康復師成長和康復監督。康復師成長方面,一個康復師從入行到成長,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這依賴于整體康復師成長系統的科學性。除了制度設計以外,督導的作用至關重要,一個有良好督導系統的機構,會讓康復師的成長過程加快,建立康復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祻捅O督方面,由于不同職位的康復師在能力上會有很大不同,督導會給整個康復過程提供良好的作用,包括康復目標設計、監督實施過程、調整目標和實施,這些構成了干預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很多機構發展受限,沒有建立良好的督導體系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是干預過程中對于轉銜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轉銜能力指的是從一對一過渡到一對多的集體學習能力。眾所周知,影子老師對孩子非常重要,但如果孩子能力穩步發展,對于影子老師的依賴也會越來越低,最終實現獨立入學。因此,在機構干預時,我們要及早開始把融合的目標樹立起來,這樣才可能在干預的過程中更多為孩子以后這方面的方向去考慮,而不是只著眼于眼前某些不太重要的技能。 第三是對泛化的重視。由于孤獨癥兒童泛化應用能力的缺失,機構在設計康復項目和執行干預的過程中,一切要以貼近自然化生活化的方向為導向,這也暗合在泛化教育的考量中,“廣泛案例分析”和“寬松教育”的原則。 2 家庭干預
作為康復計劃的擁護者&執行者,家庭干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于很多時候占的比重是其余三者(機構、學校、社會)里不能比的,但一直以來難度也是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既要承擔日常生活所需,又要去做一些原本并不專業的事情,難度可想而知。 但是,作為康復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家庭干預能力依然是最值得我們花精力去提升的。要做好家庭干預,家長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是對于機構干預目標的泛化和延伸,這需要和機構做好銜接工作。家長們不僅要選擇適合的康復器具和玩具,還需要根據目標對家庭環境做一定程度的改造,且隨著目標推進還要繼續調整,這是硬件方面的準備。軟件方面,家長培訓和持續督導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對于精力不足及專業性缺乏的家長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支持。 另外,專業人士定期提供專業知識普及,以及線上線下的理論及實操培訓,也能幫家長提升家庭干預質量。 3 學校干預 作為早期干預目標終點的學校,對于很多孩子而言,這其實并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場景的干預起點。在融合環境越來越好的前提下,如何提供這個階段的干預效果同樣非常重要。 首先影子老師是很多孩子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但很多時候這方面并不能做到很好,主要原因是大多數影子老師都是“單打獨斗”。其實影子老師是需要和機構以及家長定期溝通的,只要做到目標一致,且獲得足夠支持的情況下,兒童的康復效果才能更好。 另外,越來越多的普校開始配備資源教室,這部分不能僅作為另一個備選物而存在,而是應該發揮機構、家庭和學校的合作作用,建立合作的課程,才能發揮更大的力量。 4 社會干預
由于受到孤獨癥兒童自身能力、家長資源整合能力和其他方面的限制,社會干預一直是被忽視的部分。其實,作為孩子最終要接觸的地方,這部分的干預至關重要。很多發展比較好的機構,還會實施大量的自然情景干預,比如社區環境干預、帶領孩子體驗生活等,而這則需要社會機構的戰略合作,比如超市、餐廳、公益性組織等,整合力量、貢獻力量。 除此之外,大眾知識普及培訓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合作、信任、專業、整合
上述提到的四元場景其實很多家長都有想過和嘗試做過,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為了保證整個過程的效率和效果,家長們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專業性。比如醫學本源的專業性,醫生診斷越專業,有問題的孩子就能更早得到幫助;機構越專業,孩子的康復效果就越好;家庭泛化越到位,孩子的應用能力提升就越快;學校干預以及社會干預越專業,越能保證孩子各階段的健康成長。 其次是各場景之間的互相信任。建立一致的合作關系,更加有利于孩子在不同場景間的過渡。 干預過程中場景的多元性也很重要,這樣孩子就不是只學會了知識和技能,而是學會了如何生活。 最后,數據系統的建立也是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很多專業性機構已經開始在康復過程中引入數據記錄,但只是某個階段的數據,限制較大。如果能在整個康復過程中都有數據記錄,不僅可以溯源分析,也可以因著前人的積累,讓后人可以大大受益。 以上提到的這些,不管是各場景專業的提升,還是互相協作,都是未來家庭、社會以及從業者互相努力、互相協作的方向。有了像“四元”康復這樣的理念支持及執行貫徹,相信我們會給孤獨癥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